“当来到这个村子里,我就发觉我特别喜欢这里的山、这里的水、这里的气候。住进村子里的民宿以后,晚上可以去感受当地彝族的阿细跳月的音乐、舞蹈,参加这种活动以后,就情不自禁地可以跟当地的彝族人民群众去跳、去唱,感到特别的放松。”广西南宁旅客陈治兰说。
法依哨村举办的彝族摔跤赛,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观看
在云南省弥勒市法依哨艺术家村蚂蚁森邻康养庄园特色民宿里,来自广西南宁的陈女士一住就是近一年,不肯走了。她说这里风景美,气候好,最适合旅居,是她梦中的乡村生活。
法依哨村极富文化特色的乡村民宿
西三镇蚂蚁哨村地处弥勒市的最北端,有农户223户806人,以彝族支系阿细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比98%,主要经济来源为烤烟、玉米、小麦、蔬菜种植和乡村旅游服务业。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,依托彝族阿细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,全村第三产业开始起步发展,阿细跳月、阿细先基、阿细祭火和阿细摔跤、斗牛十分兴盛,阿细刺绣等手工艺品独具民族特色。
游客在法依哨村海男书画院参观画展
在1995年以前,法依哨村为西三镇政府所在地,是全镇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,村内民风淳朴,群众整体素质较高,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深厚,村庄青山环抱、村内青瓦白墙、村外风景独好,是文人墨客旅游度假、休闲创作的绝佳之地。
在法依哨村举办的“村跑”
法依哨村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、乡村文化环境,吸引了海男书画院、天际流书画院、昆工小院等新型文化业态入驻。将文艺兴村、高校研学与乡村振兴进行有效衔接,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游、乡村文化旅游、乡村农旅游,让游客住下来感受自然风光,静下来体验“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”。
法依哨艺术家村设立工作室“天际流书院”
“围绕法依哨村‘艺术家村’的定位,通过打造文创研学教育基地。依托民族文化体育公园,与蚂蚁森野露营基地签订合作协议,共同推进民族传统体育、休闲娱乐、森林康养等业态经济发展,走出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之路。就近就地解决村民就当地村民就业300余人,带动村民增收600万余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100余万元。”西三镇蚂蚁村党总支书记、主任曾虎龙说。
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在法依哨村内的“文化长廊”向学者请教
西三镇坚持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,着力发挥文化资源优势,探索“旅游+”发展路子,依托“阿细跳月的故乡”民族文化品牌等优势资源,打响“月亮小镇·遇见西三”乡村旅游名片,先后荣获“全国文体之乡”“云南省旅游名镇”等称号。
彝族婚礼服装挂饰展示
近年来,西三镇致力于推动文、体、农、旅“四个融合”,结合各村实际,着力发挥资源优势,探索‘民宿+文化体验+周边景点+美食’发展模式,打造出特色民宿、社会实践、教育实训、“村跑”等新业态,推动文、体、农、旅“四个融合”,促进乡村旅游由观光向乡村旅居、乡村生活、乡村探索等方向转型,推进乡村文化旅游换档升级。
“乡村要振兴,产业是基础。近年来,我们结合法依哨村实际,植入观光农业、农耕文化、农事体验、民族传统手工艺品,将文旅产业融入当地的环境、村民的生产生活,让游客充分感受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。西三镇去年的游客人数达160万人次,今年有望突破180万人次,直接带动当地村民就业3000余人。”西三镇党委书记叶超说。(通讯员:赵树龙 文/图)
编辑:徐兆磊
审核:张永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