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红河州蒙自市立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,充分考虑各族聚居的实际情况,通过城乡联动、跨区域合作、多方参与等方式,开发各族务工人员就业岗位,提升各族群众就业技能,促进人力资源供需高效配置,精心培育“金手指”劳务品牌,助力各族劳动者实现“乐业蒙自”“安薪蒙自”,打通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关键环节。
一、坚持党建引领,建强组织链。构建市级行业部门、乡镇(街道)党(工)委、村(社区)党组织、村小组党支部四级联络机制,整合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干部、驻村工作队员以及劳务经纪人等队伍力量,全面摸排城乡富余劳动力、外来务工人员务工需求、宣传岗位信息,将城乡富余劳动力、外来务工人员有效组织起来,精准输送至用工企业。实现了产业与就业的深度融合,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挣钱,为各族群众实现“经济互嵌”奠定了坚实基础。2024年12月以来,共发动宣传8场次,推送岗位2500余个,助力2000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,积极营造共事共享就业环境。
二、开展多元培训,提升技能链。结合市场用工形势,蒙自市深入重点农业企业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,全面摸清产业底数和企业技能人才需求。根据各族劳动者意愿制定“培训需求清单”,不论什么民族、不论来自哪里,积极动员各族群众参与培训。组织培训学校采取送训上门、实地培训、集中培训等方式,开展“就业技能+普通话”培训。2024年以来,针对高原特色农业技术开展订单式培训并取证1262人次,培训后实现 100%就业,各族务工群众从单纯打零工逐步向技能农民、职业农民转变,既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,又促进了共同富裕,实现了“双赢”局面。
三、找准关键抓手,组好产业链。联合红河安美农业、红河煜柏生态农业等农业企业,建立了6个“金手指”劳务实训基地,邀请国内外种植专家到基地开展种植技术培训,不同民族、不同地域的务工者在这里共同学习、共同实践,交流种植养殖经验,共同进步,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献计献力。通过企业、劳务公司与务工群众三方合作,成立“金手指”劳务队,随气候变化带领队员压茬务工,采蓝莓、疏葡萄、打包装、摘枇杷,全年忙碌不停,实现季节性务工到专业化全年稳定就业的转变,“金手指”劳务队员个人年均收入可达6万余元,不仅让城乡闲置劳动力、外来务工人员就近就业,更从根本上提高了实际收入水平。
四、做好贴心服务,延展服务链。发挥蒙自市“建设者之家”零工市场、和美家园就业“幸福里”社区等作用,搭建“用工企业+用工平台+务工人员”就业服务模式。2024年以来登记用工企业1320家,发布招聘岗位9627个,登记求职人员3007人,促成5000余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。构筑“幸福里”社区15分钟幸福生活圈,建成幸福食堂、蓝莓驿站、创客中心等功能区,还开设了“田园夜校”“小候鸟课堂”等志愿服务项目。截至目前,外来务工者入住“幸福里”社区494人,在这里共同生活、共同学习,共享社区建设成果。全市共有“建设者之家”服务中心(站)共11个,建立大党委领导下多元共治模式,一站式解决各族群众融入城市就业就医就学等难题,深化“一老一小”关爱服务,做实权益保障服务,统筹做好各族群众用工接待、安抚、协调工作,全面排查化解欠薪隐患,让各族群众在劳动中感受到公平正义,进一步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。(稿件来源:红河州蒙自市委统战部)
编辑:白雪梅
审核:张永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