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
本文以红河州屏边县审计局工作实践为基础,围绕审计成果转化、整改落实以及研究型审计开展等核心内容展开论述。通过剖析具体审计案例与工作举措,阐述审计在经济监督、风险防范、制度完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,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审计质效、强化审计成果运用的有效路径,为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与理论参考。
关键词:
审计成果转化;审计整改;研究型审计。
一、引言
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维护经济秩序、保障民生福祉、推动政策落实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,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,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,实现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,成为各级审计机关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。屏边县审计局积极探索创新,在审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,通过开展研究型审计、强化审计整改、推动制度完善等一系列举措,切实提升了审计工作质效,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二、研究型审计:筑牢审计工作根基
(一)科学谋划审计立项
在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立项过程中,屏边县审计局立足基层治理需求,构建了一套科学严谨的立项机制。依据上级审计机关指导意见、县委政府工作重点及群众关切热点,对乡镇财政收支规模、民生项目密集程度、信访举报频次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,精准识别高风险领域与重点审计对象。例如,针对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使用频繁、工程项目建设集中的乡镇,优先纳入审计计划。同时,开展深入的审前调研,到组织纪检、巡察、财政等部门座谈,收集被审计乡镇历史审计问题、财政预决算数据及政策执行情况,为精准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提供支撑,确保立项靶向精准、程序规范。此外,强化审前组织培训,提升审计人员对政策、法律法规和审计方法、数据运用等知识的掌握程度,有效破解审计人员不足与审计内容繁杂、涉及面广的难题,提高审计人员的“能查”能力。
(二)严管实施过程,精准揭示问题
在审计实施过程中,屏边县审计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,严格管理审计人员和审计过程。严格按照审计现场管理办法和全流程质量控制办法,对各种文书材料特别是审计取证单和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严格复核,确保审计文书的准确性和规范性。审计组不定期集中分析研究审计定性是否准确、事实是否清楚、引用法律法规是否适当等问题。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,将乡镇财务收支数据、工程项目招投标数据、惠民补贴发放数据等进行分析比对,筛查异常资金流向、重复补贴发放等问题线索。借助审计眼等工具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实地核查,确保项目真实性与建设质量。通过“巡审协同”机制,配合入户走访调查,共同分析案件线索情况,发挥巡察、监察线索核查优势和行业专家专业判断能力,从经济活动表象挖掘体制机制问题,实现微观问题审查与宏观治理分析的有机结合。在对乡镇党委书记、镇长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中,通过上述方法,揭露了30余个问题,查出问题金额1000万余元,同时揭露乡镇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5个,提出加强制度建设的建议5条。审计全过程研究30余次,撰写计算机审计案例1篇。
(三)深度提炼审计成果
屏边县审计局高度重视审计成果的提炼与利用,将问题和建议当作课题进行深入研究。在审计报告撰写方面,坚持问题导向与成果导向,采用“定性 - 事实 - 结论 - 建议”的逻辑链条,清晰呈现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。问题描述严格遵循“审计证据 + 数据支撑 + 法规依据”标准,确保事实表述精准、定性准确,并分析问题性质,量化评估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。针对审计发现问题,结合乡镇发展实际,提出如优化财政资金分配机制、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制度等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,推动审计成果向治理效能转化。通过报送审计专报(要情)、发表研究型审计论文和审计信息等方式,扩大审计成果的影响力。在相关审计项目中,报送审计专报(要情)9期,得到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批示;研究型审计论文向审计署刊物推送1篇,审计信息在相关网站、州审计局及县级媒体发表多篇。同时,加大审计移送力度,向县纪委监委及有关单位移送违纪违法问题线索10余件,形成强大震慑力。
三、审计整改:做实“后半篇文章”
(一)构建闭环管理机制
屏边县审计局建立了“问题清单、责任清单、整改清单”动态台账,明确整改责任主体、措施及时限,实行整改销号制度。对整改完成事项开展现场复核与资料核查,重点核查资金追缴、制度完善、责任追究情况,确保审计发现问题真改实改。在对和平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整改过程中,县政府分管领导统筹负总责,乡镇、村(组)积极行动,开展专项整治、财务专项核查、资产清查等整改行动,有效解决了乡镇管理和村级集体“三资”管理中的诸多问题。
(二)强化部门协同联动
县委办、政府办、农业农村、财政等部门以审计整改为契机,加强协同合作,全面加强制度体系建设。通过报县委、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,完善制度3项,修订了《屏边县进一步优化预算单位财务联审实施方案(试行)》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》,出台了《屏边县规范村级公务用餐及交通补助管理办法(试行)》等办法制度,遏制了财务联审不严、国有资产管理混乱、工作餐频繁、胡支乱花等现象。中共屏边县委组织部、县财政局、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联合制定印发《屏边县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和收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》,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牵头修订完善《屏边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(试行)》,规范村级建设项目和资金、资产、资源管理,实现了“审计一点、整改一片、规范一方”的长效治理目标。
(三)典型案例推动整改
以乡镇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管理中涉及费用的报销管理为例,2024年,屏边县审计局在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管理情况审计调查中发现,部分村组干部在报销差旅费和领取交通费补助、误工费、劳务费等过程中存在乱象。审计局向县委审计委员会上报审计专报后,县委主要领导作出批示,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整改。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联合县委社会工作部、县财政局印发了《屏边县规范村级公务用餐及交通补助管理办法(试行)》,明确了费用报销范围、标准以及公务接待的相关规定,有效规范了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管理。
四、审计成果转化:促进制度完善与经济发展
(一)推动制度建设
屏边县审计局通过审计发现问题,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,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完善制度体系。在经济决策权方面,针对和平镇政府部分大额资金支付未经集体讨论决定等问题,建议重新修订“三重一大”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,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决策管理,规范权力运行。在经济管理权方面,针对收入未纳入县级财政管理、“以拨代支”、建设项目未按规定办理相关许可证等问题,推动财政、项目管理等部门完善预算管理、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制度规定,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项目建设的监管。在村级集体资金、资产管理方面,针对发现的虚报费用、坐支收入、资产账实不符等问题,推动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资金使用管理制度、资产管理制度、资产台账制度,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。
(二)服务经济发展大局
审计工作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大局,通过揭示问题、提出建议,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。在对和平镇的审计中,针对建设项目进度缓慢、多计多付工程价款等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和建议,促进项目加快推进,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,优化营商环境。通过加强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监督,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,保障群众切身利益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。同时,通过审计发现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,及时发出预警并提出针对性建议,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,防范化解经济风险,维护经济安全。
五、经验总结与启示
(一)坚持党建引领
屏边县审计局始终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,将党建工作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。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,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为审计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。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,成立临时党支部,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,确保审计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。
(二)强化队伍建设
注重审计人员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,通过开展业务培训、案例研讨、以审代训等多种方式,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。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学习新知识、新技能,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的要求。同时,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,树立廉洁从审、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,打造一支政治坚定、业务精通、作风优良、清正廉洁的审计队伍。
(三)加强协同合作
审计工作需要各部门的协同配合,屏边县审计局积极构建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、巡视巡察、党政督查等贯通协同的工作机制,实现信息共享、资源共用、成果共通。通过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,形成监督合力,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,推动审计发现问题的有效整改。
(四)创新审计方法
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,审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。屏边县审计局积极探索创新审计方法,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、信息化技术等手段,提高审计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。开展研究型审计,以研究的思维和方法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,深入分析问题本质,提出高质量的审计建议,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。
六、结论
屏边县审计局在审计实践中,通过开展研究型审计、强化审计整改、推动审计成果转化等一系列举措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不仅有效揭示了经济运行中的问题,促进了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和制度完善,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其经验和做法表明,新时代审计工作必须坚持党建引领,强化队伍建设,加强协同合作,创新审计方法,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效,实现审计成果的最大化利用。在未来的工作中,屏边县审计局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,积极探索审计工作新路径、新方法,为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、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。(作者:红河州屏边县审计局 王磊)
编辑:白雪梅
审核:张永宾